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1933年全球性经济大萧条,是二十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是世界性经济危机。
一、虚假的繁荣
1929年,美国经济日趋"繁荣"。
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IPI)在1921年时平均仅为67,但到1929年6月时迅速上升到126.美国经历了所谓“咆哮的二十年代”,汽车、电影、无线电收音机,以及日用化学工业全面勃发,产生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浪潮,企业
同时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狂涨,资本家兴风作浪,利用普通群众的梦想,鼓吹群众买股致富。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甚至立下名言,宣称“股价已经立足于像永恒的高地上”。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于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然而,以上的繁荣都是虚假的。因为:
1.美国经济不平衡
工人的工资仍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低下,出现大量生产过剩。工人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同时占美国人口五分之一的农民收入越来越少,农村的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加大。
2.世界经济不平衡
二、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纽约华尔街,当天的股市暴跌,股市急跌的情况持续了一个月。1929年秋,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美国的大萧条耗尽了美国原本可用于欧洲投资的资本,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在华尔街股灾发生前,金融市场已处于大幅波动。有些银行缺乏足够的财力来战胜金融风暴,出现倒闭,恐慌传播开来,储户便纷赶到其他银行去提取存款,从而引发金融系统破坏性的
三、噩梦过程
在经过1930年初的短暂回升后,股市再进一步急泻,一个月内,股票的价值下降了40%,这种下降连续持续了三年,1932年更成了大熊市。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其中,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美国有1400万人左右失业(相当于全部劳动力的1/4),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
1932年2月,奥斯卡·阿美林格在美国国会上描述了经济大萧条时民众的生活状况:“整个夏季和秋季肆虐华盛顿州的森林大火,是因为失业的林场工人和破产的农民想作为消防人员挣几个靠得住的美元而故意引起的”。
“数千蒲式耳的小麦丢在田里无人收割,因为小麦的价格很低,几乎无法支付收割小麦的费用”。
“几千蒲式耳的苹果烂在果园里……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父母的贫穷今年冬天吃不到一个苹果”。
“他(一个芝加哥餐馆老板)今年秋天杀了3000只羊,把它们抛到了山谷里,因为用船运一只羊要1.10美元,而卖一只羊当时还得不到1美元。他已养不起这些羊了,又不能让它们挨饿”。
“农民因工业人口的贫困而变得贫因;工业人口也因农民的贫困而贫困。他们都没有钱去购买对方的产品:因而我们才会在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个时期同时出现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这种情况”。
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代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1928年,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仅作了七次演讲,鼓吹个人主义和机会均等,把社会各阶层自愿合作的“美国制度”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胡佛宣誓就任总统后信誓旦旦地保证“要让美国每个家庭的车库都有两台车”。经济危机后失业者饱受饥寒之苦,他们在全国四处流浪,有时住在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的破屋里,靠少得可怜的救济活命。昔日繁华的大街上出现了用旧铁皮,纸板和粗麻布搭起的棚户区,这和胡佛在竞选时所宣称的繁荣大相径庭,为了用来讽刺胡佛当局面对金融危机时的束手无策,人们便把它叫做“胡佛村”。
经济大危机前,1927 年,日本内阁提出了先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业生产急剧萎缩,数百万人失业或半失业;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户负债累累。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军部(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为了寻找出路,积极推动对外扩张。1931 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接着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并导致了二二六事件的爆发。
德国魏玛共和国受到了大萧条极大的重击,其中美国对德国的援助贷款因衰退而停止供给。失业率飙升,极端主义盛行。1932年,失业率逼近了30%,民众疯狂地支持纳粹党和共产党。种种因素使得1933年1月,希特勒的纳粹党上台,建立了独裁统治,用宣传和恐怖统治德国。1933年2月27日,纳粹党策划国会纵火案,打击了德国共产党和其他反法西斯主义力量。1934年8月2日,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担任总统,集大权于一身。欧洲二战策源地形成,这为二战铺垫了道路,该冲突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性灾难。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了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四、各方观点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认为,经济总支出的下跌导致收入、就业大规模降低,跌至平均值以下。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到达了相对较低的平衡点,失业率则到达了相对较高的平衡点上。由于私营部门不能提供足够的投资,将生产维持在正常水平,为了让人们都得到工作,政府必须在此时举赤字运行。凯恩斯主义者呼吁政府在危机时刻必须增加支出,或大幅减税。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主持了公共事业,进行了农业补贴,尝试了多重方式来振兴美国经济。与此同时,他从未放弃消灭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主义,这些手段都有改良作用,但罗斯福从未将经济拉出泥潭,直至二战爆发为止。
卡尔·马克思认为,衰退和萧条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所无法避免的,因为除了市场以外,没有对资本积累的相关干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会导致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引发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繁荣与萧条是一个常态。
欧文·费雪认为,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因素是过度欠债和通货紧缩。费雪将宽松信贷与过度负债联系了起来,认为其鼓励抄风、吹起资产泡沫。
货币主义者认为,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是货币紧缩,是美国联邦贮备系统的失策和银行业的持续危机所导致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美联储应承担主要责任,他们称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在于二十世纪20年代货币供给的大量扩充,导致信用驱动膨胀的不稳定。
不均衡理论指出,经济体生产了过多的产品、以至于消费不完,这是因为消费者收入太少的缘故。他们认为,二十年代财富分配不均是导致大萧条的缘故。